在臺灣征戰無數的種樹利器水寶盆,於今(2022)年6月,首度前進蒙古大漠之地,種下1,400棵在地原生樹苗,又向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為地球種下十億棵樹的目標跨越一大步;無獨有偶,蒙古總統Khürelsükh U. 也倡議推行「十億棵樹計畫」,兩個種樹護地球的美好心願,在因緣際會下,開啟了臺蒙合作種樹的契機。8月22日於蒙古國家遊樂園舉辦捐贈暨種樹活動,由慈心基金會、臺灣駐蒙古代表處共同捐贈280組水寶盆,並邀請烏蘭巴托市府官員、蒙古Darkhan、蒙古NGO My club師生、臺灣家扶基金會蒙古分事務所及各界友人,共同使用水寶盆在遊樂園種下丁香樹與落葉松來綠化蒙古、綠化地球的希望樹苗。
近年來,蒙古近8成土地已不復見青青草原,嚴重的土壤沙漠化帶來的沙塵暴問題,讓蒙古國民更加重視環境議題。當蒙古總統大力推動十億棵樹計畫時,慈心基金會種樹總監程禮怡率團隊來到了蒙古;苦思在面對極端氣候的挑戰下,如何在遊牧民族的荒漠大地上,植出蔥鬱森林,營造溫和氣候的自然資源與條件。
透過水寶盆養護的樹苗,生長速度較一般樹苗快2-3倍。以6月中旬在基地種植的沙棘樹苗為例,苗木移植後需歷經掉葉、發新芽等適應環境的過程,未使用水寶盆的苗木約需要7-10天,使用水寶盆的苗木僅僅只需2天。對於大面積、快速造林、水資源貧乏的種樹地區,水寶盆技術無疑是極為得力的護樹助力。
烏蘭巴托市副市長TOMORTOMOO在8月22日捐贈暨種樹活動時表示,市政府為響應十億棵樹計畫,預計種植150萬棵樹木,對於此次能與駐蒙古臺灣代表處、臺灣慈心基金會、蒙古自然無限基金會、蒙古國家遊樂園共同合作,表達感謝。駐蒙古臺灣代表處代表羅靜如致詞時說明,臺蒙此次合作僅是開始,未來將與慈心基金會、蒙古公私部門一同推廣使用水寶盆,以提高蒙古樹苗存活率。
慈心基金會種樹團隊自2015年啟動海岸沙地種樹,至今已種植逾100萬棵樹,足跡遍佈臺灣本島,從海拔 -2 公尺的地層下陷區,至海拔 2,504 公尺的高山峻嶺,近年也將水寶盆帶到臺灣離島,包含金門、小金門、澎湖等地,種樹團隊運用水寶盆及種樹專業,與當地種樹團隊合作,挑戰各種不利種樹的天候與地質,包含夏季沙溫高達80度、冬季鹽滷的強勁季風的沙灘,以及無法保水的玄武岩地質,都成功的讓樹苗成長茁壯,存活率高達70-90%。慈心基金會今年來到第25年,面對全球氣候變異的趨勢,更積極邁向「碳中和」的目標,透過種樹匯碳、打造更多森林為地球減碳降溫,期望與各界合作讓樹樹相連到天邊,為世界的美好未來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