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yunnews.net/wp-content/uploads/2023/06/20230605慈濟新聞_500年回教古蘭經-近三年修復完成送回靜思精舍11-scaled.jpg

圖說 2023年6月5日胡光中(右)與國立臺灣圖書館修復團隊(左起國立臺灣圖書館曹翠英館長、曾添福主任、徐美文博士)呈上修復完成的500年手抄《古蘭經》給慈濟證嚴法師,慈濟志工胡光中唸一段《古蘭經》。

記者 林昀姍/台北報導

2020年7月初,身為穆斯林的慈濟志工胡光中將家中珍藏的《古蘭經》送給證嚴法師,證嚴法師看到後萌起修復的念頭,慈濟志工胡光中、吳英美將這本古籍交給國立臺灣圖書館修復醫院。35個月來歷經疫情期間約1年半的停滯,終於在6月4日完成包含500頁內頁與封面,以及數位化的複製本,6月5日由國立臺灣圖書館曹翠英館長、徐美文博士、曾添福主任、簡張翔研究助理以及慈濟志工恭呈給證嚴法師。

國立臺灣圖書館館長曹翠英表示,這是伊斯蘭教非常重要的經典,透過我們的修復讓它「修舊如舊」,能保存歷史文化的傳承,這更是文化的底蘊。佛教的證嚴上人透過慈愛、大愛無私,一方面傳承宗教沒有國界,我們讓世人知道這本古籍將來再傳承5百年、1千年,代表的是無國界的愛、對古籍深度的傳承,我們希望年輕人可以關注古籍的修復,這是我們修復的第一本最古老的西方古籍,這代表一種歷史的高度,也是專業的能力受到肯定,因為兩個宗教大愛傳承結合的殊勝因緣,我們才有這樣的殊勝福氣。

這本《古蘭經》有火燒、泥土的痕跡,國立臺灣圖書館徐美文博士推測它歷經過戰爭與地震,書頁裡有疑似血跡、泥土、花瓣、男性毛髮、植物種子,最多的是還在侵蝕書本的菸甲蟲。徐美文博士接下這個任務時其實心裡很忐忑,後來評估書本的紙張是用「從唐朝傳到大食的造紙技術所抄製的『麻紙』」,就比較有信心。徐美文博士表示,找紙、染紙花了很多時間,確認紙張後、就是調整修復方式,過程的心路歷程就是「遇到困難解決它」。為了尊重伊斯蘭教與佛教,開始不吃豬肉也盡量素食,修復進度也較快了。